查看原文
其他

三千里河山,不及一眼江南

木各伶 全球茶企品牌分析 2022-04-30
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


这是茶学茶问·人文原创第1篇


周庄古镇@行星研究所


江南

纵横于阡陌,不息于川流

富裕,精致,婀娜,万象

江南是一片神奇的地域

既承载着历史对天堂的想象

更肩负着时代对繁荣的展望


苏州的古朴与现代@行星研究所


我们听闻的江南

是一句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

我们眼里的江南

是一幅小桥流水的古韵水墨


乌镇@pixabay


我们走过的江南

是一条车水马龙的康庄大道

我们栖息的江南

是一片沧海桑田的钢铁丛林


上海陆家嘴@Unsplash


“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”

我们身处江南

江南又身在何处?


长三角卫星图@地之图



江南的边界

仅从字面诠释江南是不完整的

世人心怀的江南

绝非“长江之南”这般简单


杭州湖心亭@中国国家地理


从不同的维度定义江南

它是屈原心中的荆楚江湘

是司马迁笔下的楚越之地

是气象学中梅雨所及之处

是人文学者划分出来的吴语区


南京夫子庙@pixabay


事实上

江南是集地理、人文、历史于一体的概念

它的核心区域包括长江与钱塘江下游沿岸

以及二者之间的太湖流域

包括上海、苏南、浙北

皖南、赣东等地


南京鸡鸣寺@行星研究所


多丘陵、多平原、多水系

是这片区域最显著的地貌特征

低山缓岗和开阔平原相接

潋滟湖泊与稠密沟渠交错

形成错落有致、张弛有度的整体


浙江天目山@网络


春和日丽,梅雨连绵

伏暑酷热,寒冬阴冷

季节的承启交替

和随之而来的体感变化

定义了江南气候的边界


老人晒梅干菜@中国国家地理


冬春之时

南下的北方冷空气

和北上的南方暖空气

在南岭北坡“相爱相杀”

形成的水汽

让南岭以北的大片地区阴沉多雨


雪后的苏州山塘街@行星研究所


而到了梅子黄熟的初夏

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上

暖湿气流又一次与北方冷空气正面交锋

 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”

整个江南仿佛都泡在了水里


江南梅雨天@搜狐


吴语是江南另一个重要的印记

吴语最晚在三国魏晋时期就已形成

晋以后流行的吴歌中女性以“侬”自称

长江以南的苏南、皖南地区大体通行吴语

其婉约细腻演化为我们熟知的“吴侬软语”


昆曲@中国国家地理


横亘的长江

虽然是阻遏北方官话南进的屏障

但它并不能抑制吴语阵线的南收

从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

南京、镇江等地被中原方言攻占

到太平天国起义动荡半个中国

说吴语的皖南地区

在战乱中丧失了90%的人口

政府从北方招徕讲江淮官话的流民

吴语格局再一次缩水


吴语分布图@《中华遗产》2017年07期


然而即便如此

“吴语悠扬,便是故乡”



江南的前世

江南的崛起历经千余年

在滚滚历史长流中几度沉浮

非一城之功,非一地之力

江南是空间上的江南

更是时间上的江南


镇江西津渡@去哪儿


西晋末年

乱世逼迫宗室、士族南迁

长江流经、丘陵遍地的南京

成为重建晋廷的不二选择

正如诸葛亮所述

“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,此乃帝王之宅也”


南京紫峰大厦@Unsplash


公元317年

司马睿在南京即位

东晋上线

此后东吴、东晋

以及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

也都接连定都于此

江南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

随着中原文化、科技的南渡

江南农业发展、粮食增产、人口激增


高淳桠溪慢城@江苏商报


依托水系之便、沃土之利

以南京为首的江南

成为财富和文化的聚集之地

“金陵百万户,六代帝王都”

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


南京玄武湖@ZCOOL


直至隋朝统一中国

重新定都北方

属于江南的时代才告一段落

如果说第一次大规模发展得益于长江

那么江南的再次启程则要归功于运河


中国大运河@网络


公元605年到公元610年

隋朝开启了一次轰轰烈烈的“造河运动”

先后开凿的通济渠、永济渠

山阳渎和江南运河

共同组成了长逾2000公里的大运河

从此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

五大水系连为一体


湖州桑基鱼塘系统@浙江新闻


这对于原本就水网密集的江南

这的确是一大利好

运河将这些大小不一的天然河道

串联成一个高效的水路交通体系

它们把农田、村落、城镇紧密相连


运河穿越扬州城@网络


江南与江北的运输管道被打通

粮食和财富汇集于扬州

再从扬州分拨向全国

北方的人口也通过扬州下江南

扬州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

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

一时间

扬州成了文人墨客

心心念念的“种草”之地


扬州五亭桥@花瓣


而随着唐末的军阀混战

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就此淡出

到了宋朝

中国的经济中心继续南移

杭州作为大运河与钱塘江的交界点

开始进入南宋朝廷的视线


钱塘江大潮@新浪


公元1138年

宋高宗迁都临安(今杭州)

“四方之民”跟随朝廷南下

皇帝亲自躬耕以劝农桑

人口和经济的增长

让杭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城市

“上有天堂、下有苏杭”

当时的杭州,就是世人心目中的天堂


杭州钱江两岸@ZCOOL


蒙元入侵断送了杭州继续腾飞的前程

而江南的发展却在短暂的沉默后

于明清时期再入佳境


太湖@Unsplash


宋元之后

桑、棉种植在江南日益盛行

北依长江、西靠太湖的苏州

凭借独有的区位优势

和丰富的物产资源

以及充沛劳动力的加持

迅速走上了工商立城的道路


苏州@搜狐


明清之后

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

正式成为全国丝绸、棉布生产销售的中心

进入太湖时代的江南富甲一方

不仅各路的商贾云集于此

以士大夫为代表的上层人士

也开始拥有更精致化的生活追求

江南被国人贴上了新的标签

“堆金积玉地,温柔富贵乡”


苏州拙政园@网络



江南的今生

如今的江南

核心区域的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

然而这片面积不足国土百分之一的区域

几乎涵盖了国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

上海、南京、杭州

苏州、无锡、宁波等

十多个城市连绵成片

四通八达的公路、铁路连接彼此

构建出鲜活生动的经济网络

让这里成为中国工业水平最发达的区域


我国东部夜景卫星图@NASA


1842年

随着《南京条约》的签订

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

而身为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

开始了其“魔幻”的巨变之路

如今的上海不仅是江南的中心

更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中心

是中国经济复兴的先驱者和领头羊


魔都上海@网络


上海的腾飞

带动了整个江南的又一次发展

发达的交通和物流体系

赋予了新时代江南全新的生命力


苏州工业园区@视觉中国


在广袤的太湖腹地

苏锡常工业集群拔地而起

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

完成了工业文明的蜕变


南京新街口@搜狐


面积不足0.3平方公里的新街口

其商业用地面积4倍于实际土地面积

整个南京市20%的消费来自这里

南京成为江南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


嵊泗马迹山矿石码头@行星研究所


电商、矿产、制造业、码头、影视基地

以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城市为核心的浙江

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“超级名片”


舟山渔场@VCG


世事变迁,沧海桑田

在钢铁的外表下

江南仍怀揣着一颗古朴的心

青砖黛瓦的古镇始终印刻着岁月的痕迹

响遏行云的曲调依旧诉说着历史的故事


杭州八卦田@行星研究所


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

农业自古是江南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

除了粮食作物

桑蚕、茶叶、水果

花卉、蔬菜等经济作物

也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


杭州富阳农田@行星研究所


金华人腌渍火腿

湖州人生产的绫绢

海边的舟山人开辟出大量盐田

在江南

古朴和现代从不违和,更不冲突


岱山盐田@行星研究所


有限的土地如何孕育更多的财富

这是历代江南人所不断探索和追求的

为了拥有更多耕地

收获更多粮食

人们在山坡上开垦梯田

一样的青山却有了别样的纹理


浙江仙居杨丰山@搜狐


大幅增加桑、棉、茶的产量

江浙两省光茶园的总面积

就有200余万亩

要知道同样的一亩地

茶园的收益远高于稻田

丘陵是茶树种植的绝佳环境


狮峰龙井茶园@行星研究所


青山耸立,绿水环绕

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依存

穿梭数个世纪

依然朴素而美妙


宁波塘溪镇雁村@网络


写在最后

本文是“茶文化巡礼之江南”的先导篇

此时此刻

正是明前茶采制的节点

西湖龙井已被提上了日程

如果你对龙井茶

和江南茶饮风俗感兴趣

下期推送,敬请期待


- The End -

Refs

1. 胡晓明《论江南认同之四要义》

2. 林正秋《杭州古代城市史》

3. 李伯重《江南的早期工业化》

4. 金普森/陈剩勇等《浙江通史》

5. 吴伟平等《浙江概览》

6. 朱丽东等《简明浙江地理教程》

7. 刘士林《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》

8. 国务院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》

9. 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07年03月

10. 阮桂君《吴语:在官话南征下》(中华遗产 2017年07期)

11. 晶心《何处是江南》(中华遗产 2018年09期) 

12. 百度百科·江南


长按二维码

加入茶学茶问的

 “DIY 的茶小白” 粉丝群

跟我们一起

茶小白茶文化

关注公众号,回复“DIY”

也可扫码入群



往期精选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